• 百家
  • 协会
  • 博览
北京化工大学论坛 >> 文学天地 >> 浏览帖子
发表帖子 返回列表
访朝歌古城试论西周卫康叔之康的新解 浏览:15312  回复:0
   admin   发表于:2016/1/30 15:41:49 编辑    1 楼

跟随荣新江教授的《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来到汲郡/卫州,该文有:
    从目前的材料看,粟特人之东迁幽州,甚至远赴东北营州,除了走从灵州经并州、代州、蔚州的路外,很可能也走另一条路,即从洛阳经卫、相、魏、邢、恒、定州,而达幽州,由幽州东北行,而至营州。过去我们从杂种胡安禄山等人的有关记录出发,多把营州、幽州粟特人的来历和突厥汗国联起来,而上举河北藩镇中也有一些是从灵州迁来的,这两个途径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当我们把有关粟特人的活动资料排比到各个地点以后,发现卫、相、魏、邢、恒、定诸州都有粟特,而河北道东北部诸州却不见踪迹,这足以说明粟特人东迁时所采用的路线了。以下依次论证。
    从洛阳东北行,第一站河北卫州,这曾有过粟特人居止。
    《康威墓志》称:“君讳威,字宾,卫人也。昔八表浑中,元台鼎遐迩。□魏道武历通五运,爪牙同凑,迁兴大豫,今为河南人焉。以其开元十年季秋媾疾,卅日终于郑州荥阳私第,春秋六十。”《康令恽墓志》称:“君讳令恽,字善厚,其先汲人也。”虽然目前只见到两条这样的材料,说明自北朝时起,粟特康氏至少有一户落籍汲郡。
    据笔者查找在墓志、碑铭中有“卫人”、“汲郡”字样的,还有:
1.《康叔卿夫人墓志》(856年):“(公讳叔卿,)其先卫人也。
2.《康希铣神道碑铭》(776年)
    荣新江教授在《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文中有:“颜真卿撰《康希铣神道碑铭》,详细叙述了这个家族从周武王以来直到唐朝的谱系,中间没有断绝,其中说这个康氏是从南朝陈开始,“居会稽,遂为郡人焉”[93]。不过,此碑立于大历十一年(776),也不能排除是出自其家族成员提供的伪家谱的可能性。”


 《银青光禄大夫海濮饶房睦台六州刺史上柱国汲郡开国公康使君神道碑铭》
君讳希铣,字南金。其先出於周,武王同母少弟卫康叔封之後也。《史记》云:“成王长,用事,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以彰有德。”封子康伯,支庶有食邑於康者,遂以为氏焉。代为卫大夫,至汉有东郡太守超,始居汲郡。
    超之裔孙魏强弩将军权,权生晋虎贲中郎将泰,泰生(阙一字)太守威,威生兰陵令、奋节将军翼,随晋元帝过江,为吴兴郡丞,因居乌程,事见山谦之《吴兴记》。
    翼生豫章太守镇,镇生征虏司马、建武将军钦信,钦信生宋晋熙王兵曹参军黯,黯生南台(阙一字)高,高生齐骠骑大将军孟真,孟真生梁散骑侍郎僧朗,僧朗生陈给事中、五兵尚书宗(阙一字,疑谔字),为山阴令,子孙始居会稽,遂为郡人焉。曾祖孝范,江夏王府法曹、临海县令。祖英,隋齐(阙二字,疑王府)骑曹、江宁县令,皇朝随郡王行军仓曹。父国安,明经高第,以硕学掌国子监,领三馆进士教之,策授右典戎卫录事参军,直崇文馆太学助教,迁博士白兽门内供奉、崇文馆学士,赠杭州长史。君即长史府君之叔子也。年十四,明经登第,补右内率府胄曹。应词藻宏丽举甲科,拜秘书省校书郎,转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应博通文吏举高第,授太府寺主簿,转丞。
    又应明於政理举,拜洛州河清令,加朝散大夫(阙一字,疑泾字)州司马、德州长史,转定州。属突厥侵(阙一字,疑轹字),君以偏师抗之,迁海州刺史。(阙一字,疑上字)功,以敕书赐方岳绣袍一领、杂彩二百段。下车未几,诏择政术尤异者,察使奏公,恩制褒异,迁濮州,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封汲郡开国公,策勋上柱国。转饶州,入为国子司业。以(阙二字,疑言事字)贬房州,转睦州,迁台州。所至之邦,必闻美政,开元初入计至京,抗表请致仕,玄宗允(应为不字)许。仍(阙一字,疑留字)三年,请归乡,敕书褒美,赐衣一袭,并杂彩等,仍给传驿至本州。冬十月二十有二日,不幸遘疾薨於会稽觉允里第,春秋七十一。夫人陈郡殷氏,太子中舍人闻礼之曾孙,右清道率令德之孙,(阙一字,疑洛字)州录事参军子恩之第五女。
    (阙三字,疑睿宗等字))先天二年713年封丹阳郡夫人。公薨之年,殁於东都章善坊私第,春秋六十九。嗣子朝散大夫婺州司马袭汲郡公元(阙一字,疑瑛字)、会稽县男元瑾、宣州司士京兆府奉先尉会稽县男元瑒、议郎前获嘉丞元懐等,虔以天宝四载(745)(阙一字,疑七字)月四日,窆於山阴县(今绍兴)篱渚村之先茔,卜远日而合葬焉,礼也。呜呼!君负不器之姿,包周身之智,(阙二字,疑宽仁字)且惠,悫愿而恭。金玉其相,敬明其道,文意(阙二字,疑丽藻字),二雅所祗。政事优(阙一字,疑长字),百(阙一字,疑僚字)所则。
    尝撰《自古以来清白吏图》四卷,仍自为序赞,以见其志。宰相黄门侍郎韦承庆、中书舍人马吉甫等美而同述焉,盛行於世。赴海州时,君兄德言为右台侍御史,(阙一字,疑弟字)为偃师令,俱以词学擅名,时同请归乡拜扫,朝野荣之。与狄仁杰、岑羲、韦承庆、嗣立、元怀景、姚元崇友善,至是咸倾朝同赋诗以饯之,近代未有此比。
    君之四代祖至於大父,为诸王掾属者七人,历尚书郎、给事中、侍御史者二人。
    君之先君崇文学士府君有文集十卷,《注驳文选异义》二十卷、《汉书》(阙一字,疑注字)十卷,自述文集二十卷。元昆修书学士显府君文集十卷,撰《词苑丽则》二十卷、《海藏连珠》三十卷、《累璧》十卷,侄秘书监集贤院侍讲学士(阙一字)元撰《周(阙三字,疑阙一易字)异义》二十卷,秀州长史元懐著《干禄宝兴》三十卷,侄刑部员外郎璀、男美原尉南华撰《代耕心镜》十卷,(阙六字)百二十卷。君之先君至南华,四代进士,登甲科者七人,举明经者一十三人,时君(阙四字)门颇盛美矣。君之女曰:
    辨惠,盩厔县令陕郡长史郜象釴妻。君之孙:台州司令户参军(阙二字)岁而卒;汾州司田参军真弼、德州平昌县令辅旻、崇玄学生曙、怀州武陟尉僐、宣州南陵尉渭、乡贡明经纬纶,皆修身践言,敦诗说礼,绍承馀训,克禀义方。
    及君告老,邹自然、陈光璧、闾邱景、阳陶暹送至越州,邑子谢务迁、僧陆鉴、校书郎陈齐卿恒为文酒之会,论者休焉。惬求旧之(阙一字,疑念字),崇乞言之礼,天乎不愍,其恨若何?大历十一年(776),元懐(阙九字)乞愿言刊勒,惧没徽猷,求无愧之词,垂不朽之事,顾惟末学,曷足当仁?铭曰:
    汲公恂恂,德懋(阙四字疑而淳。济济)多士,东南有筠。缉熙代业,词章发身。佐军貔虎,典校麒麟。三擢昆玉,再司(阙五字),骥展河溽。骤贰嘉州,锡命斯频。绣宠方岳,荣加缙绅。六登(阙一字)洽,胶庠(阙六字)华墓表申。(阙二字)见节,文昭友仁。悬车告老,衣锦颐神。连璧袭懿,梓泽齐彬。馈()未济,舂( )遽沦。朝廷惋悼,远近悲辛。季子象贤,恐惧郁堙。嘉猷鸿伐,千秋不泯。


    来到殷商商纣王的都城朝歌,荣新江教授对卫康叔只字未提,是基于他在《新出吐鲁番文书所见的粟特人》中“康氏不是中国古代固有的姓氏”的缘故,没有慢待卫康叔之嫌。如果天下的康氏都能接受荣教授的学术观点,下面的叙述就都可以视为废话而省掉,现实中的康姓约220万的康姓人口中,至少有95%以上的康姓之人笃信卫康叔是自己的血缘始祖,这又认为下面的话不是废话了。世界上的事本来就纷繁复杂,有时本来很简单的事情也会被人为地复杂化。比如卫康叔与天下康姓的关系本来不存在,可偏偏有人在极力的证明他有,这样就不缺少人为地复杂化成分在其中。
要想弄清楚卫康叔;也称康叔;还称康侯的来龙去脉,就需要费一番口舌,需要从“廿四史”之首《史记》说起;再参照康侯丰方鼎、康侯簋的铭文;《周易》“晋挂第三十五”来进行。单就《史记》而言,我也不止一次的说过,我没进过高等学府历史系的大门,当然也就没有师从何人的记录,全靠自己去揣摩。所以,对与不对也就没有十分的把握,只能说试着来。《史记》共十册,我有电子文档的版本,为了核对文字,每次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也不过是[一]至[五]册,一部《史记》也没有读全、读完。
    卫康叔的出世,始见于《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P.125:
…卫康叔封布兹,……
[三]◇集解徐广曰:“兹者,籍席之名。诸侯病曰‘负兹’。”○索隐兹,一作“苙”,公明草也。言“兹”,举成器;言“苙”,见絜草也。
西周初年武王伐纣之后,分封诸侯时周武王的兄弟人人受封。《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有:
    管叔鲜、[一]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二]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三]次曰霍叔处,[四]次曰康叔封,[五次曰冄季载。[六]冄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七]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八]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古 [一]正义音仙。括地志云:“郑州管城县,今州外城即管国城也,是叔鲜所封国也。”
[二]正义国语云:“杞、缯二国,姒姓,夏禹之後,太姒之家。太姒,文王之妃,武王之母。”列女传云:“太姒者,武王之母,禹後姒氏之女也。在郃之阳,在渭之涘。仁而明道,文王嘉之,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及入,太姒思媚太姜、太任,旦夕勤劳,以进妇道。太姒号曰文母。文王理外,文母治内。太姒生十男,教诲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言常以正道持之也。”
[三]正义括地志云:“在濮州雷泽县东南九十一里,汉郕阳县。古郕伯,姬姓之国,其後迁於成之阳。”
[四]正义处,昌汝反。括地志云:“晋州霍邑县本汉彘县也。郑玄注周礼云霍山在彘,本春秋时霍伯国地。”
[五]索隐孔安国曰:“康,畿内国名,地阙。叔,字也。封,叔名。”
孔安国,(约公元前156年-前74年):字子国,孔子第10世孙。经典序录误作十二世孙。约自汉景帝元年,至昭帝末年间在世,受《诗》于申公,受《尚书》于伏生。武帝时,官谏大夫,临淮太守。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府旧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及《孝经》,皆蝌蚪文字,当时人都不识,安国以今文读之,又奉诏作书传,定为五十八篇,谓之《古文尚书》,又著《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
[六]索隐冄,国也。载,名也。季,字也。冄,或作“□”。按:国语曰冄由郑姬。贾逵曰“文王子耼季之国”也。庄十八年“楚武王克权,迁於□处”。杜预云“□处,楚地。南郡编县有□口城”。耼与□皆音奴甘反。□正义厓音奴甘反。或作“”,音同。冄国名也。季载,人名也。伯邑考最长,所以加“伯”。诸中子咸言“叔”,以载最少,故言季载。
[七]集解徐广曰:“文王之子为侯者十有六国。”
[八]正义左右并去声。
    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於是封叔鲜於管,[一]封叔度於蔡:[二]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於鲁而相周,为周公。封叔振铎於曹,封叔武於成,[三]封叔处於霍。[四]康叔封、冄季载皆少,未得封。
古  [一]集解杜预曰:“管在荥阳京县东北。”
[二]集解杜预曰:“管在荥阳京县东北。”集解世本曰:“居上蔡。”
[三]索隐按:春秋隐五年“卫师入郕”。杜预曰“东平刚父县有郕乡”。後汉郡国志以为成本国。又地理志廪丘县南有成故城。应劭云“武王封弟季载於成”,是古之成邑,应仲远误云季载封耳。
[四]索隐春秋闵元年晋灭霍。地理志河东彘县,霍太山在东北,是霍叔之所封。
司马迁在《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P.1564说“康叔封、冄季载皆少,未得封”是第一次人为复杂化的例证。这显然是不对的,如果“康叔封未得封”《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的宋忠曰:“康叔从康徙封卫”,又从何谈起呢?
    查《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P.1563: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三]次曰霍叔处,[四]次曰康叔封,[五]次曰冄季载。
    以“叔”字称谓的弟兄中,只有康叔一人是“卫”、“康”双称呼的人,这卫康叔的“卫康”二字恐怕就大有说道。这“卫”的第一层意思是指“卫国”;第二层意思是指卫国的“国都”所在之地,卫国的都城(治)在殷商之朝歌(今淇县);第三层意思才指“卫姓”,古人称之为“卫氏”。卫康叔之“康”本在“卫”先,或许因为司马迁对“康”说不清楚,才反过来排在“卫”之后。卫康叔称谓中的“康”字,第一层意思也应当是诸侯康国;第二层意思也应当是诸侯康国的都城;第三层意思才是“康姓”或“康氏”。司马迁对康国、康邑、康氏都说不清的前提下,才采用的模糊处理,西周建立伊始康叔未得封。司马迁把康、卫的次序颠倒的后果也是后患无穷,所以今天还有康氏笃信要搭卫氏的便车才能存在的理论。
或许卫康叔的初封地“诸侯康国”或“康邑”如宋忠所说,“康叔从康徙封卫,卫即殷墟定昌之地。畿内之康,不知所在。”为了还历史的本来面貌当我们打开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史记》平装本第三十七卷《卫康叔世家第七》P.1589,有:
    卫康叔[一]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其次尚有冄季,冄季最少。斋
    [一]索隐康,畿内国名。宋忠曰:“康叔从康徙封卫,卫即殷墟定昌之地。畿内之康,不知所在。”
    查作此条索隐的宋忠,有:
    宋忠(一作衷),字仲子。东汉末学者。南阳章陵(今湖北枣阳)人。建安中,荆州牧刘表立学官,求儒士,以忠与綦母闿等撰《五经章句》,称为《后定》;忠又注《易》,有《周易注》十卷,俱佚。王肃、尹默、李撰、潘濬等曾先后从宋忠受学。又著有《太玄经注》九卷,《法言注》十三卷。
    卫康叔作为一位伟大而历史人物,名垂《史记》数千年;卫康叔作为真实性是不存在争议的,存在争议的是“卫康叔”是不是康姓的血缘始祖?卫康叔作为康姓的人文始祖又是怎么来的?要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只有从卫康叔初封的诸侯康国在哪里?第一步要解决卫康叔初封的诸侯康国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入手;才好进一步说明卫康叔初封的诸侯康国,有无实例证明康姓之人产生在那里;才好讨论是谁从哪里向哪里迁徙等一系列的问题。
从西汉的孔安国(约公元前156年-前74年)说“康,畿内国名,地阙”,到东汉末年(190--220)的大儒宋忠说“畿内之康,不知所在”。奇怪的是过了1000多年后到了南宋宋孝宗乾道(1165--1174)年间成书的《路史》再一次将康姓复杂化。《路史》的作者罗泌在世时康城村有惊天动地的考古发现吗?恐怕没有。它的根据是什么,我还没有查到,我只想说《路史》说卫康叔之康,在禹州顺店镇康城村的疑点太多,不应简单地做出康叔之康就在康城村的结论。
    卫康叔之康在哪里?我们只能遵循畿内之康去寻找。这畿内据查有“周之畿内”和“殷之畿内”之别。
“周”之畿内,是指西起周原,东到“宗周”之丰、镐二京;成王之后才又到了“成周”─洛阳;“殷”之畿内则为朝歌及其周边的邶、鄘、卫。南宋罗泌的《路史》所说禹州顺店康城村既不在“周”之畿内,也不在“殷”之畿内,按照我的理解当然在应当排除之列;余下来的今人论证的诸侯康国、康邑、康姓可能在“殷”之畿内,理应受到推崇。他们分别是常永海等先生的《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康姓》;王健研究员的《西周卫国为方伯考》;李学勤教授的《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等三篇文章。
    至于说康姓诞生于中原腹地河南,这只一个理论的说法,因为康姓以诸侯康国得氏的康氏没有下传的实例而无法成立。康姓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始于《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
    “康居国,王冬治乐越匿地。到卑阗城。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不属都护。至越匿地马行七日,至王夏所居蕃内九千一百四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万,胜兵十二万人。东至都护治所五千五百五十里。与大月氏同俗。东羁事匈奴。
    宣帝时,匈奴乖乱,五单于并争,汉拥立呼韩邪单于,而郅支单于怨望,杀汉使者,西阻康居。其后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发戊己校尉西域诸国兵至康居,诛灭郅支单于,语在《甘延寿、陈汤传》。是岁,元帝建昭三年也。
    至成帝时,康居遣子侍汉,贡献,然自以绝远,独骄嫚,不肯与诸国相望。都护郭舜数上言:“本匈奴盛时,非以兼有乌孙、康居故也;及其称臣妾,非以失二国也。汉虽皆受其质子,然三国内相输遗,交通如故,亦相候司,见便则发;合不能相亲信,离不能相臣役。以今言之,结配乌孙竟未有益,反为中国生事。然乌孙既结在前,今与匈奴俱称臣,义不可距。而康居骄黠,讫不肯拜使者。都护吏至其国,坐之乌孙诸使下,王及贵人先饮食已,乃饮啖都护吏,故为无所省以夸旁国。以此度之,何故遣子入侍?其欲贾市为好,辞之诈也。匈奴百蛮大国,今事汉其备,闻康居不拜,且使单于有自下之意,宜归其侍子,绝勿复使,以章汉家不通无礼之国。敦煌、酒泉小郡及南道八国,给使者往来人、马、驴、橐驼食,皆苦之。空罢耗所过,送迎骄黠绝远之国,非至计也。”汉为其新通,重致远人。终羁縻而未绝。”
    《廿四史》关于康姓的记载始于《梁书·卷十八康绚传》:
    康绚(463—520),字长明,华山蓝田人也。其先出自康居。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诏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
    《汉书》、《梁书?得到验证的考古材料是:
    《悬泉汉简研究》记载的考古材料的物证,康居王子于西汉成帝阳朔四年四月庚寅朔戊戌(公元前21年农历四月)在敦煌悬泉置过往留宿的出土汉简。
    “简11:阳朔四年四月庚寅朔戊戌…送康居王质子乘…如律令(Ⅱ XT0215④:   17)”
     Ⅱ—代表发掘第二区;
     90—代表发掘年份为1990年;
     DX—是敦煌悬泉置的拼音字头;
     T0215—是探方编号;
     ④:17—表示发掘层位和该层位出土的简牍编号。
    简长23、宽1.3厘米,简上有字两行,模糊不清。尚能释者第一行有“阳朔四年四月庚寅朔戊戌”11字,第二行有送康居王质子乘”和“如律令”等10字。阳朔为成帝第三个年号,四年为前21年。所谓“至成帝时,康居遣子侍汉,贡献”在这里得到了证实。
表情

帮助文档 举报投诉 隐私条款 认证会员 联系我们
© 2008-2016 www.ibuct.com 电脑手机一体网站 Processed in 0.33 second(s)